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必要性和战略意义了解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的必要性及战略意义是理解碳减排的基础,有助于后续分析国际及中国碳减排政策信息的逻辑和核心目的,也有助于了解碳交易机制、碳价趋势等相关问题。一、必要性01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温室气体排放带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这是目前主流科学界的共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地球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影响严重,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不利影响已经频繁显现,形势越来越严峻。近期北美洲的超高温导致极端干旱和持续的森林大火等灾害,美国、加拿大“热穹顶现象”,西欧国家遭受持续的暴雨和洪灾,中国北方多地出现持续暴雨,河南“超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引发洪水等等自然灾害的背后都很有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至本世纪末全球升温控制在 1.5°C 的可能性已极小,为了守住 2°C 的升温红线,需要全球在将来的 30 年内快速达到碳中和(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碳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另外,根据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魏茨曼(MartinWeitzman)的研究:“人类的应对策略不只是应对气温上升1.5C 或者 2C,而是要更加注意大幅降低气温上升 5°C 或者 10C 的可能性,意味着需要采取的措施更为激进和迫切。”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联合国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人类已经为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了具有国际约束力的一系列公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主动承担碳减排国际义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对中国乃至全球来说是非常重要和有必要的。02 碳排放有可能成为 ZZ 工具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个别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相关会议中提议实施如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贸易壁垒,违反了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达成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等相关原则,妄图通过碳排放领域实施“单边主义”,有针对性地通过碳排放来遏制东方主力等相关国家(部分内容可能比较敏感,以“东方主力”进行代称)的发展和崛起。中国积极践行《巴黎协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愿景,主动提高国家在碳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