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功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2.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具准备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一、情景引入活动: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学生实验 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 4 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要较大的拉力。学生实验 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提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学生实验 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 5 厘米和将 4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提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 1.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请同学们看图:课本 P63 图 11.1—3,乙:用力而未移动距离;甲: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力对物体是否做功?(1) 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钩码做功?为什么?(2) 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做功了吗?(3) 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4) 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5) 人提一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