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师与家长的相处方法秋瑾小学金三角校区 王小萍 前不久,碰到一位我曾经教过的学生 K,K 现在是一位响当当的企业家。见面之后,K 自然把我这位当年的老师赞许了一番,而后向我叹说了一段“苦经"。K 说他儿子已上一年级了,可开学不到一个月,因儿子顽皮又与同学打架,K 就被老师叫到学校.儿子的老师诉说 K 怎么教育儿子的,K 被老师像批判小学生似的批判了一通,K 觉得儿子不争气,让 K 很失面子.像这样的事例,也许我们会不少看到,孩子犯错,家长与孩子一同受训.学生打架,学生不做作业,学生考试成绩差,老师就把家长叫来,劈头盖脸地一起训斥。这样的一种处理方式,一次也许家长能忍受,两次、三次,家长感到反感,家长心里会想:这样的老师除了告状训斥之外,还会什么?有的家长甚至会与老师发生争吵。久而久之,老师与家长在教育上难免产生分岐和矛盾。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协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呢? 一、寻访家长要尊重,做到不伤感情。 老师与家长要建立起良好关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家长.尊重学生家长,要求老师对学生家长以礼相待,不能以为自己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以傲气十足的态度待学生家长。只要学生的成绩和表现稍有不好,就把家长召来训斥,把学生所引起的不良情绪统统向其家长发泄。老师可以向家长提出要求和建议,但这种要求决不是发号施令,决不能是命令式的。上海育才中学名誉校长段力佩曾说:“假如家长从老师的回答中听到的全是他孩子不好的方面,那他就会下意识地产生反感,怀疑老师对孩子有成见,因而实行与老师不合作的态度。”老师把家长召来,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和学生家长一道实事求是地分析,共同讨论方法,因此作为老师,不能训斥、指责家长,更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否则会造成老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老师的不满,损坏老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二、对家长多报“喜"少报“忧”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为了不让家人担忧,在外的游子往往对家人报喜不报忧.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是希望学校把他们培育成有用之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都想从老师嘴里听到自己孩子进步的好消息。老师能否迎合家长的心理,做到多报“喜”少报“忧”呢?平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哪个孩子不听话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很少听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