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谈话时,往往容易产生误解。我在这里列举两个对话,来看看他们的误解在哪里,然后用跨文化理论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误会。4.3.1 对话一:请病假史女士(美籍经理):林小姐,请坐.我注意到上个月你请了好多次病假,我对你的身体有点担心。林小姐(新加坡籍员工):对不起,史女士。史经理:自从我把你提升到办公室以后你就这样了,是不是这个职位对你的担子太重了?林员工:可能是。史经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也想过让沈先生或刘女士来当主任,但他们都不如你做事有效率,尤其是上几个星期。林员工:哦,不是这样。他们都很不错,而且在公司工作的时间都比我要长得多。这则对话很可能发生在美国公司在新加坡的办事处里,其中史女士是公司的外派经理,林小姐是本地招聘的员工。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美籍经理史女士与新加坡籍员工林小姐之间在提升的标准上有相当不同的看法.史经理认为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是最重要的提升标准,而林小姐认为在公司任职的时间(资历)应该是最重要的标准。现在提升她去领导老员工,让她压力很大,必须请病假躲避。认真分析,可以看出两人之间更大的文化差异。首先,史女士看到林小姐请病假,根本没有看出来林是在躲避当老员工的主任的尴尬,而以为林小姐是真的病了,可以看出史女士就事论事的低语境思维方式。但是,她也注意到请病假都是在被提升为主任后开始的,所以以为是工作本身带来的挑战造成的,没有看出其实林小姐的病是在心里而不是在身体上。其次,从林小姐说话的口气来看,她对史女士很尊敬,一点也不敢直抒胸臆,反映出她本人权力距离较高的文化烙印。第三,林小姐的回答相当模糊其词,不像史女士那般直接明了,表现出其高语境的沟通特征。她希望史女士能够“猜想"到她真正想表达的意图。然而,苦于史女士对林小姐成长的文化背景的有限理解,她很难“猜”到。4。3。2 对话二:写报告经理(美籍):你需要多长时间写这个报告?员工(希腊籍):我不知道。应该要多长时间?经理:你应该最有能力推断需要多长时间。员工:10 天吧。经理:给你 15 天时间。你同意了?15 天之后:经理:报告呢?员工:明天就应该行了。经理:什么?我们不是说好 15 天完成吗?在这段对话里,显然美籍经理与希腊籍员工之间在两个问题上有不同的假设。首先,在时间限度上,美籍经理把 15 天看成是合同,是不可随意更改的“死期”(deadline),这对美国人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但在希腊籍员工的眼里,15 天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