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在 1140 年,哥特艺术于法兰西岛诞生,并传播到了欧洲,哥特艺术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它从建筑宗教艺术中生长蔓延,并且与其它各种种类的艺术不断地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一步步走入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电影出现之时,哥特影片就已经基本出现,由于当时客观的设备技术还不够完善,一些关于巫术的摆拍就被看作为最初的哥特元素,展现出巫术、死亡等与电影的初步融合。1931 年,首部有声哥特作品《吸血狂魔》上映,受到社会和公众的欢迎。但是,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们饱受战争的摧残,身心受到巨大创伤,需要心灵的慰藉来抚平战争的伤痛,这让哥特影片彻底失去了市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哥特影片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但却也一直处于低迷停滞的情况,鲜有优秀影片出现。哥特电影的黄金发展时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到来。1990 年蒂姆·伯顿凭借作品《剪刀手爱德华》名声大噪,使得哥特风盛行起来,以至于当时乃至于现在影视界都竞相追捧。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现在的哥特电影不仅仅主题和范围更加广泛,而且不断与各种类型的影片元素相融合,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哥特电影的阴森恐怖,赋予了古老的哥特文化以新的活力。谈到哥特电影,蒂姆·伯顿是一个无法忽略的重要篇章。英雄电影《蝙蝠侠》两部曲,《圣诞夜惊魂》、又或是百老汇歌舞剧《理发师陶德》,从 1985 年的《Pee-Wee’s big Adventure》一直到 2016 年上映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作为好莱坞类型工厂的异类,蒂姆·伯顿一直挥舞着自己个性的旗帜,即使在市场经济下,作为一名商业电影导演,他也始终让作品保有一种“顽固”的个性化色彩。在华丽夸张的商业电影表层下,他对哥特文化和荒诞色彩的执着,使得他的作品显露出一种艺术电影的人文关怀,反而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喜爱,还形成了“品牌化”的票房号召力,同时也对其它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美术风格、游戏制作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伯顿风格的人物形象,甚至产生了“Burtonesque”(伯顿风)这样一个新的形容词。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早当下的发展推动下,蒂姆·伯顿电影中具有的文本及美术等方面的各种特征,已经由一种个性化的表达逐渐成为一种独立完善的风格范畴,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这些奇异的想法与创造力正是我过电影人所要学习的地方。本文通过对蒂姆·伯顿电影中独有的哥特式意象进行解析,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于蒂姆·伯顿的电影的认识,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