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对策探讨摘要: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席卷全球具有共同性的问题,它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称之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无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处在发展中的国家,达都面临着未成年人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严重状况。因此,认真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制订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对策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界定(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定义未成年人犯罪,又称“少年犯罪”,是相对成年人犯罪而言的。未成年人犯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不仅包括未成年主体所实施的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还包括某些触犯治安管理法规的行为。狭义的未成年人犯罪概念是指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 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 1 8 周岁的公民” 。在我国现行的刑法学理论中,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 1 4 周岁不满 l 8 周岁的人所构成的犯罪。①(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趋势1、犯罪主体从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身份等构成情况来看,表现出“六多”态势。一是文化水平低的多。在未成年人犯罪成员中,大多数文化知识结构有缺陷,整体文化层次低,一些小学文化的未成年犯甚至与文盲没有多大的区别;二是低龄主体有增多趋势。从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年龄情况来看,违法犯罪前倾、有低龄化发展倾向。未成年人犯罪,与 90 年代相比,平均违法犯罪年龄要提前 2 岁左右;三是女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开始增多。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大都与性有关,涉及性犯罪(含违法,如卖淫)的占有很大比例;四是独生子女的增多。近二年来,查获的在校生犯罪人员中,80%是独生子女;五是无业和辍学少年、在校生违法犯罪呈现上升①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上卷)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27.趋势。据统计,在被依法批捕的未成年人犯中,无业和辍学的占到 60%以上;六是重新违法犯罪的增多。惯犯、累犯逐渐增多。2、犯罪手段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