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管理学理论丛林

管理学理论丛林_第1页
1/2
管理学理论丛林_第2页
2/2
二战后,资本主义资源的积累对企业生产效率提出要求,促成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1961 年,管理学者孔茨指出管理理论滋生过头,像是一片枝根缠绕的丛林,代表管理学理论尚处青春期。孔茨的丛林理论引发了学者关于关于”丛林理论“的讨论,1962 年 UCLA 会议反响剧烈。之后学者们对管理理论的讨论更为深化.1980 年,孔茨发文表示管理理论已进展到 11 个学派,如下:(1)经营管理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法约尔和孔茨。该学派主要明确和讨论管理职能。他们认为管理学有独具的知识核心,和其他学科互相服务。(2)人际关系学派主张人际关系经营。(3)群体行为学派-和人际关系学派相比,此学派更注重讨论人的行为本身,讨论组织中群体行为.(4)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他提出了有里程碑意义的”利益 ≥诱因“关系式,结合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考察技术系统的重要性,创始人特里斯特。(6)系统学派强调系统的运用是一种有效管理手段。(7)数学学派主张利用数学模型寻求管理问题最优解。(8)经验学派主要讨论过去的管理经验,代表人物欧内斯特戴尔驳斥了孔茨建立普遍结论的观点,他认为管理活动无普遍性意义,“丛林"难以消逝。(9)权变学派即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环境改变管理方法。(10)决策理论学派讨论管理过程中的决策,代表人物西蒙一开始就否认孔茨的观点,他认为不存在所谓混乱丛林,所有管理理论都处于一个系统并有各自贡献.(11)管理工作学派,代表人物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理论.其中,孔茨认为人际、决策、群体行为、合作、经理决策趋于片面,不够完善;而社会技术、系统、权变学派对于有经验的管理者而言司空见惯;数学模型只是工具,不足以自成一派;经验学派忽视社会实情,故不够可靠。现代社会,管理理论仍存在分歧,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转移到工作本身。过去工作于人是负担,如今员工掌握更多自由,在工作中自我实现.管理者思考如何运用诸多激励因素调动员工积极性,共同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未来,各管理理论会互相联系,促成集方法与理论的整体,趋势是加强科学理论运用,追求效率与效力,考虑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势必借助科技成果,制造富有条理的小、快、灵管理模式。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管理学理论丛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