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预算与新绩效预算的比较绩效预算是指由政府部门在明确需要履行的职能和需要消耗的资源的基础上确定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并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业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绩效预算是 20 世纪 50 年代伴随着关注公共支出及其结果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其核心是通过制定公共支出的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资金投入向注重支出效果转变。新绩效预算是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启动了新纯净预算改革.90 年代以后,其他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等)以及一些进展中国家(如蒙古)也开始引入这一改革.除了被称为“新绩效预算”,还被称为“结果预算"、“结果导向型的绩效预算”。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共支出的“货币价值”,即通过重新构造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使得纳税人缴纳给政府的税收在使用后能够制造出最大的货币价值.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强调资金支出后的绩效,都包含了绩效测量,有计划—项目预算的功能分类,目标管理的目标协商和零基预算的目标排序相同.两者的区别:1、传统绩效预算强调预算支出所导致的产出(output),新绩效预算则强调支出的最终结果(outcome)。2、传统绩效预算主张通过引入“理性的"预算分析(例如计划—项目预算的成本—收益分析)来将政治因素从预算过程中排除出去;而在新绩效预算中,政治家在确定支出目标和财政总额时发挥着主导作用。3、传统绩效预算主要关怀预算编制环节的改革,没有同时在预算执行领域进行改革,而新绩效预算则全面地重构了预算过程。在预算执行中,新绩效预算放弃了传统预算模式下对于支出部门的外部控制,主张让管理者自己进行管理,将资金使用的自由度与灵活性下放给支出部门和管理者。4、在传统预算模式下,只要支出机构遵守了相应的规则和程序,即使资金使用后没有产生出什么实质结果,支出机构也不会受到惩处。于是,支出机构就会倾向于向预算机构要更多的资金。因为这种钱花起来实在很容易。新绩效预算是一种旨在改变支出机构动机的预算模式.在新绩效预算的资源配置过程中,预算机构与支出机构签订绩效合同,支出机构的预算要求必须与某种和政府目标相关的结果相联系,而且,支出机构在使用了预算经费后必须实现该结果,否则就要承担管理责任。在这种模式下,资金花费后的管理责任是非常明确的,钱花了后必须确保结果实现。因此,在这种模式下,由于钱不好花,支出机构就不敢再随意的乱要钱和乱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