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基于大数据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研究_

基于大数据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研究__第1页
1/24
基于大数据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研究__第2页
2/24
基于大数据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研究__第3页
3/24
第 1 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非物质文化资源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1]。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包含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和情感,更是先贤智慧的载体。而现如今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中,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当代文化的强势撞击。由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够重视,导致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被遗失,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的发展与进步。现在,人们需要有更多的警示与思考, 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 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信息化时代的出现带来了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日益减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新兴文化,外国文化成为主流,使我们忽视非物质文化资源对祖国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意义。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为互联网时代的数据采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获取渠道。人们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非物质文化资源,获取非物质文化资源信息,使非物质文化资源信息能够系统全面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并通过文本聚类,将相似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聚类在一起,了解其聚类效果,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资源,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数据挖掘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1.2 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数字化大时代的来临,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口传身教已经逐渐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脚步,尤其是口头文学(京剧,秦腔,相声等等),手工工艺(竹编,苏绣等等),传统表演艺术(舞狮,川剧变脸等等),而如今的我们都通过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美国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虽然有限,但对其的挖掘与保护手段却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其中有名的“美国记忆”工程运用先进的大数据,将承载美国印象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做成了可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公众资源。日本是最早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国家。早在 1950 年便提出了无形文化财产的概念并颁布了《文PAGE \* MERGEFORMAT2化财保护法》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积极的将非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并形成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贵重图书图像数据库(2000 年 3 月上网)。而且该网页的电子展览会上,还公开了《数字式贵重图书展览会》和《世界中的日本》两个项目。而中国作为走过五千年文化长河的历史古国,从古至今流传的文化精华数不胜数,大到气势恢宏的古典音乐,小到精美绝伦的瓷器,散发着古老气息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基于大数据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研究_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