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 管理的概念与推行 QCC 和 5S 两者都是差不多同一时代,在日本企业实施的现场管理方法。日本近 50 年来在工业上的成就,这两种方法的贡献,应是不相伯仲的。但在知名度上,5S 却远不与 QCC。自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QCC 有过相当风光的日子。不但在欧美,曾经风靡一时,就算在东南亚,包括中国大陆,也曾掀起过热潮。品质圈协会(品质管理协会的前身),就是由 1983 年成立的。早在 1978 年,QCC 已经传入中国大陆。时至今日,在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的领导下,各省市每年都有优秀 QC 小组的选拔,而且每年九、十月间,中质协都会在各大城市招开的全国大会,评选国家优秀小组与表各地小组的成绩。据统计,每年在中国各地企业活动的 QC 小组,不低于一百万个。假如平均每个小组有 7 至 9 个小组成员,那未,中国每年参加这项活动的就接近一千万人。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比总人口还要多。东南亚,包括在的数字,则从来没有人统计过,也极难有较准确的数字,但每年的ICQCC 与 IEQCC,参加与会者都有数佰至仟人以上。可见不少企业,在不断坚持 QCC 活动。这当然是可喜的现象。 相对来说,5S 就显得藉藉无名了,既没有类似的协会,更没有 5S 大会之类的活动出现。日本企业这个秘密武器,一向鲜为人知。从前,西方人,也包括我们中国人,去参观日本工厂,只感觉到厂房洁净、洁净,还以为是因为有外人远道来参观,厂方理所当然,要打扫一番,这是任何人都会做的事,尤其人,最讲面子,因此绝不会怀疑有何玄妙之处。就算看见厂挂有整埋、洁净等大字,也仅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谁不知这个绝大的秘密,就摆在眼前,却没有人留意,更没有人看得出其中的奥妙之处。 奇怪的是,日本人也从来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或工具来支持 5S。QCC有 4M,七工具, PDCA 循环,但 5S 却除了那五个拼音都以 S 起头的日本字外,并无任何其它比较系统的方法可循。近年来,才由新加坡和日本合作录制了一系列录像带,由 PHP International 发行,企业才算是有了一定的实施依据。1995 年初,工业署邀请了英国 Warwick 大学何广明教授来港介绍 5S;工业署原计划开两班,后来因为报名人数众多,总共开了 6 班研讨会,算是在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的工商界开始有人知道 5S 是什么一回事,与有一些精明的老板开始领悟其中的奥妙之处。 知易行难 5S 的理论,绝对简单,也可以说,无需任何理论支持。由其字面的意思,已经可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