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 融资模式下的气象服务论文 一、引言 随着 PPP 模式在我国公共项目融资选择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社会资金的参加有力地加速了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的进展。气象服务作为我国公共事业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已进入快速进展的阶段。建设需求的增大也带来了建设资本的增多,而气象服务在我国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经营,以政府资金拨款为主,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给政府财政带来了比较大的负担。因此,PPP 融资模式作为一种公私合作的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公共项目建设,缓解政府财政负担,可以成为促进气象服务建设的有力举措。 二、相关概念 (一)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是指基于大气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向社会大众或私营部门提供各类气象咨询的相关工作。 (二)PPP 融资 PPP 融资即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模式。它是指针对某个特定项目,政府与民营企业或私人资金形成的一种相互合作关系。PPP 融资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公共服务、公共设施项目,由项目参加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政府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民营企业或私人资金可以通过建设和经营基础设施的权利猎取收益及回收投资[1]。 三、我国气象服务项目融资需求 (一)气象服务融资是气象服务深化进展的重要需求 气象服务在我国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完全的公共服务,对公众和社会相关经济部门以免费的形式提供有关服务。然而纵观世界气象服务进展历程,气象服务都经历了由免费的纯公共服务到私人资本参加的私营与公共服务并存的过程,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了完全私营化气象服务的服务体系[2]。随着我国气象技术的进展和社会经济的需要,气象服务的价值日渐受重视。西方经济学中的德尔菲气象定律指出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 1:98,而美国航天局于 20 世纪 60 年代针对气象服务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直接指出国家气象服务的总体投入产出比为 1:10[3],可见气象服务的价值巨大。在旅游、交通、海事、建设、水利等方面,气象服务产品成为行业决策信息的重要依据。因此,气象服务系统需要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升级气象服务产品,从而满足气象服务深化进展的需求。 (二)气象服务的融资渠道以政府财政为主,亟待拓宽投资渠道 目前我国气象服务建设仍然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这造成了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而气象服务的公益性以及投资回收周期长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政府作为提供气象服务的部门,长期的资金压力与自我补偿机制的不足阻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