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小学教育进展探讨 一、现阶段乡镇小学教育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匮乏。在农村,有限的资源趋于向少数条件较好的乡镇学校倾斜,优质资源更是集中在了各级重点学校。以老师层次为例,农村老师队伍中有 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 56.9%的老师调进了县城,有 36.7%的农村老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老师流动中,有 67.3%为“向上流动”,28.2%为“平行流动”,只有 4.5%为“向下流动”,有77%的城镇老师不同意沟通到边远艰苦农村学校任教;有 80.2%的师范生“同意当老师”,但“同意去农村当老师”的仅有 38%。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难以为继。 (二)应试型教育,忽视学生全面进展。现阶段的乡镇小学教育的思想相对落后,缺少创新意识与自我意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进展。尤其是在家庭与校园协同教育的背景下,家长也会随之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进展,最终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进展。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进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教育思想的落后成为乡镇小学教育进展道路上的障碍之一。 (三)老师教育素养不足。我国大部分乡镇小学存在老师老龄化现象,而老老师比较墨守成规,教学方法及内容缺少创新性;即使在乡镇任教,年轻老师也会不断地寻找机会调往城市。因此,乡镇小学老师队伍整体实力薄弱,导致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许多乡镇小学老师怕惹麻烦,选择少管或不管的态度,放任学生由着性情学习。 二、“互联网+教育”的进展优势 (一)有利于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开放式的校园教育。在学校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情况下,乡镇小学往往得到的教育投资较为有限,使得多数农村小学难以满足正常的教育需求。互联网的快速进展,使得乡镇小学也具备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突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使得乡镇学校的进展不再受到教学资源数量的限制。互联网+教育的进展使乡镇小学的学生也可以接受原来只有城市小学的学生才能利用的教学资源。 (二)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互联网的进展有效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够使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下的优质资源得以共享,使传统教育过程受学生人数限制这一弊端得以解决。这无疑会成为乡镇小学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途径。传统乡镇小学与城市小学之间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不公,将逐步被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