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错纠错”的案例分析 “以错纠错”的案例分析 文/罗增儒 在文[1]中,笔者认为:“学生在解题中出错是学习活动的必定现象,老师对错例的处理是解题教学的正常业务,并且,错例剖析具有正例示范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解题教学”.下面发生在特级老师身上的“以错纠错”现象,竟能在多家刊物延续十年之久,则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错例分析可能对老师的教学观念和业务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出示案例 我们先引述 3 处典型做法. 1.早在 1990 年,文[2]曾对一道数列极限题指出“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消极影响”;然后在文[3]、[4]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最近(2001 年 5 月)又在文[5]中将欠妥的认识原原本本发表出来(见原文例 4): 例 1 若(3 a n+4 b n)=8,(6 a n-b n)=1,求(3a n+b n). 学生对“和的极限等于极限的和”的结论十分熟悉,受其影响,产生了下列错误解法: 由 (3 a n+4 b n)=8, (6 a n-b n)=1. 得 3 a n+4 b n=8,① 6 a n-b n=1.② ①×2-②,可得 b n=15/9, 并求得a n=4/9. ∴(3 a n+b n)=3 a n+b n=12/9+15/9=3. 这是一种错误的解法.因为根据极限运算法则,若a n=A,b n=B,则才有(a n+b n)=a n+b n=A+B.反之不真,而由(3 a n+b n)=8, (6 a n-b n)=1, 不一定保证a n 与b n 存在.比如 a n=4/3+(1/3)n 2,b n=1-(1/4)n 2, 则有(3 a n+4 b n)=8, 但是a n 与b n 均不存在极限. 正解:(3 a n+b n)=(1/3)(3 a n+4 b n)+(1/3)(6 a n-b n) =8/3+1/3=3. 某些法则或定理,其结论是在限定条件下产生的.假如平常练习,限定条件的问题练多了,就容易忽视限定条件,造成对法则、定理理解的偏差,产生定势思维.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定理、法则成立的条件、适应的范围放在第一位讲,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条件在结论中的重要地位,把条件与结论等同起来强调,并通过恰当的反例来说明. 要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要从加强双基教学入手,加强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训练,排除由于只靠记忆一些孤立方法与技巧而形成的定势,鼓舞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最佳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去考虑问题,拓展思维的深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