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有教无类”思想和班级管理的内涵 1.“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有教无类”最早是由我国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其基本意义为:人原本是“有类”的,即有的聪慧,有的则智力进展迟缓;有的孝顺父母,有的则常常忤逆父母;有的本性善良,但有的容易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举动……但通过教育可以使这些人与人之间“类”的差别得到更好的消除。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思想。现在的“有教无类”思想通常是指,纵使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些许差异,但是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受教育者身上所具有的贫富差距、智力差异、性格差异、认知差异等客观条件就把某些特定的人盲目地排除在教育活动之外,让每个人都拥有接受教育、享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有教无类”思想体现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上的公平性与平等性。2.班级管理的内涵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进展。班级管理过程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班级管理现状与原因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班级管理的策划者和监督者。目前,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对学生已经很尽心尽责了,但是为什么学生还是“我行我素”,管理效果不理想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班主任没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全面进展。对学生来说,课堂上的不公平可能比硬件实施上的不公平更严重,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更大。怎样把保障每个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落到实处,怎样确保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保证每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和进展机会?这需要老师素养和教育观念的提升,更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觉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三、“有教无类”思想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有教无类”思想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表现为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在家庭环境、受教育经历、学习态度与习惯、认知思维及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极为正常和客观的一种现象。鉴于此,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时,不能实行完全统一划齐的管理要求,相反,应当在正视班级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个体提出不同的管理标准与要求。从这一程度来讲,“有教无类”思想要求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