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教育理念讨论 摘要:通识教育中蕴含着“立人”的教育理念,其根本旨趣是促进青年学生精神成人,拥有完整、独立、自由的精神品行,能实实在在地立足于现实世界之中。通识教育要追寻“立人”教育的理念,需要有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秀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和博大精深的大学文化为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通识教育;立人;精神成人 一、通识教育蕴含的“立人”教育理念 当前,大学教育在培育专业人才方面有显著的成效,但专业教育的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使得人才培育过于职业化、功利化。造就专才固然是大学应有之责任,个体在社会之中,职业谋生和生活需求也都离不开各种专门之学,但大学教育同时还承担着促成青年学生“立人”的重要责任。而通识教育的根本旨趣正是关照人性,给予学生思想的充盈来对抗空虚,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获得精神的成长,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内在基础。真正意义上的“立人”是指个体精神成人,具体来说,是指个体具有完整、独立、自由的精神品行,能实实在在地立足于现实世界之中,达到从“格物”到“立人”,获得德性的完善和人性的尊严,并拥有追求美好、卓越人生的可能性。中国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曾提出过“立人”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的论述:“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个体的精神成人,以及独立的品行和高贵的德行的形成,是其在真实生活世界中展开生命活动和获得生命进展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立而后凡事举”,正是因为如此,相对于大学的专业教育来说,通识教育更为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根本性问题。《大学》开宗明义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虽然儒家为学做人的三个纲领性表达不是针对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述,但由个人自身的精神和德性的完善推及到他人以至社会群体的观点与通识教育的根本旨趣是有共通之处的。可以说,“立人”的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一旦偏离这个最初的出发点,就可能背离初衷而无法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大学面对的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是鲜活的生命,大学阶段也是青年学生德行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在大学时期接受的通识教育将成为其个体生命的根基和孕育个体思想、制造力的重要源泉。大学教育给予青年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谋生的技能,更应引导个体成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