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教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调查分析 摘要:护理学科迅速进展,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社会尤为关注护理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本文从当前护理工作中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基础护理工作者来自学校护理毕业生的国情,从根本上制定相应对策:《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加强护生素养教育教学、加强老师自身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加强教学中素养教育的实践性。 关键词:基础护理;素养教育;护理工作;措施 社会进步、科技进展和医学模式转变促进护理学科迅速进展,护理模式发生了相应转变。从事基础护理的工作者只有具有精湛的专业护理技能以及优秀的文化素养,才能满足社会对基础护理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针对基础护理工作者来自学校护理毕业生的国情,从根本上制定相应对策:通过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才能促进基础护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人文素养概念 一直以来,中西方理论界对“人文素养”的概念认知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对人文精神、人文学科、人文主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关于人文素养的讨论已经成为各国理论界讨论的重点和热点。有的学者通过诠释“人文”和“素养”的概念而总结出“人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各国学者的理论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人类世界、生活、价值观和个性、气质和培训方面的内在体现,也包括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和风气的整体表现。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表现的是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反映。现代护理逐渐加入人性化的理念,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关怀,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加强现代护理人员的素养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础护理工作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现状 对于护理人员的人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国外的情况调查,国外的护理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护理学三大类组成。其中护理学课程仅占总课程的 25%到 30%(不同国家情况不同)。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开设 108 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由此可见,国外教育重视对人文素养的培育。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医学专业学习人员的人文教育不够重视,这种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护理教育中更侧重于对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教学,对病人的护理相对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培育。目前护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与临床医学系模式相似,基础课甚至同班上课,现行教学计划仍是传统设置,即分为公共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