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督CAIZHENGJIANDU201823监督广角关于县级“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陈浩【摘要】保障基层政府正常运转、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落实中央制定的各项重大民生政策,是基层财政部门最基础的职能和任务。增强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能力,对于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民生财政体系建设、增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安徽省部分贫困地区财政收支结构和“三保”现状,揭示影响基层政府“三保”能力的主要因素,研判可能存在的风险,力求客观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基层财政三保财力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切实兜住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以下简称“三保”)底线,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密切关注地方财政运行状况,也是部党组对专员办业务转型方向的最新要求。为全面深入了解当前基层政府尤其是贫困地区“三保”有关情况,防范化解基层财政运行风险,财政部驻安徽专员办近期结合省财政厅提供的资料,对全省“三保”有关情况进行了摸底了解,并重点选择部分贫困地区开展了实地调研。一、安徽省县级“三保”基本情况安徽省高度重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工作,近年来,通过出台《关于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从制度设计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连续多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指导推动各级各部门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积极引导县级政府将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到民生等重点领域,据自查统计,全省105个县(市、区)2017-2018年“三保”预算安排均不存在缺口。从该办核查调研情况来看,实地核查调研的4个县、区财政较好地保障了“三保”支出需求。(一)安徽省增强基层财政“三保”能力的主要做法安徽省一直将“三保”作为各级财政部门的中心工作任务来抓。近年来,省财政厅通过专题会议、下发文件、督查调研、绩效考核等多种方式,监督和指导各地不断完善县级“三保”能力。一是在体制上壮大县级财政实力。安徽省现行省对下财政体制是,除所得税省级分享15%以外,省以下不再层层划分和分享其他税种,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简单清晰,省对县级没有集中新增财力,较好地调动了各地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在管理层级上,安徽省继续巩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成果,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资金调度等方面直接到县,提高了县级财政运行效率,增强了县级财政活力。二是在支出上强化县级统筹能力。2016年,省财政厅印发《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支持县级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统筹整合力度。2017年,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实施意见》,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中,注重强化省级政府的财政事权履行责任,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避免将过多支出责任交给县级承担。三是在财力上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安徽省逐年加大省对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2013年以来,年均增量不低于40亿元,确保县级基本财政保障能力逐步提高。2018年,省财政厅印发《关于财政支持保障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71CAIZHENGJIANDU财政监督CAIZHENGJIANDU201823监督广角的实施意见》,通过省级补助对各地财力差距进行调节,提高县级财政,特别是贫困县区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四是在绩效上强化指挥棒作用。省财政厅通过印发《安徽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绩效评价办法》,重点监控和评价各县财政部门是否统筹财力,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压实保障责任。对保障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县,原则上不再安排资金用于“三保”以外支出。(二)安徽省民生工程实施情况2007年以来,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民生工程,通过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调整项目,在全省同步推进实施33项民生工程,并纳入到省对县的考核范围,属于安徽省县级财政必须保障的范围。2017年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分为扶贫工作、“三农”工作、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其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6大类,累计投入940.2亿元。具体分类如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