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电影形式与风格对比思索 中国电影进展已跨过百年,期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电影形式与风格,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历史或政治的原因,与国外的电影沟通沟通甚少。直到改革开放,国内外电影行业才逐渐艰难地开启相互探究和沟通之路,而对于电影本身的形式风格讨论,对我来说颇具吸引力。 首先我想说的是电影形式,即电影形式是指观众在看电影时所认知到的整体结构,也就是电影中各元素的整体关系系统。通常观众通过辨识电影中的元素来了解电影的意义。,他影响着观众经验电影作品的方式。电影的形式中包含了诸多元素,有结构,内容,意义,表达内容的功能,执行形式的原则及叙事方式。这些构成了电影形式的整个关系系统。 纯粹形式的特性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观众。例如,以字母 A 开始的字序可能根据英文字母顺序出现,于是出现 AB,那么观众的期待往往被证实。那 AB 之后呢?许多人会说是 C。一般的形式结构常以如此顺序下去。若是出现 ABA 了呢?这也许会让我们吃一惊他会使我们踌躇。但我们被这种形式所困扰时,同时会调整出新的期待。ABA 之后呢?这里只有两种可能性 ABAB 或 ABAC。猜中后者可能观众的期望得到满足,于是便自信的预测下一个字母。而猜中前者的就应该再放胆猜下。这个简单的游戏说明了形式吸引人的力量,一般观众绝不会让艺术作品的任何部分在眼前溜过,你会主动参加并合作,提出看法,在进展经验的同时,重新调整对形式的期待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中国早期电影里程碑之作《小城之春》出自诗人导演费穆之手,全片时间跨度只有 5 天,人物也只有 5 人。讲述了妻子玉纹出于道义照顾长期重病在床的丈夫礼言,不期与旧时情人志忱相遇的故事。从其结构内容来看,都很朴素简单。但该片打破了以前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尤以结尾志忱离开,而玉纹站在有着象征意味的城墙上,礼言蹒跚着来到他的身后,就这样,每个人都在自我和责任之间做出了痛苦的选择。结局貌似确定实际上又是开放的,是伤感的也是光明的。在 1948 年,这部片子的拍摄展现了费穆独特的视角以及对于电影所反映的深层次的探讨,虽然并不迎合当时主流思想,在今后却难以掩盖其光辉。 而在中国电影里另一个具有特色的电影形式便是武侠片。相比于内地,港台地区的武侠片可能更令人印象深刻。上世纪 60 年代武侠片开始展现出辉煌并在随后几十年中长盛不衰。期间诞生了胡金铨,张彻,等武侠片大师。而邵氏公司对于武侠片的运作模式也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