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宏观调控为契机促进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进展以金融宏观调控为契机,促进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进展当前,金融宏观调控作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对县域经济、金融进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短期来看,在国家实施金融宏观调控阶段,县域金融业外部经营环境趋紧,业务进展特别是信贷投放受到一定程度抑制,银企关系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得到暴露。但长远看,金融宏观调控为商业银行提高信贷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机遇,既为商业银行稳健进展制造了良好稳定的经济环境,又为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营销优良客户提供了可能。这种情况下,如何以金融宏观调控为契机,抓住机遇,缓和矛盾,维护县域金融和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进展,构建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金融宏观调控背景下,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县域经济总量小,进展不平衡,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县域经济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总量仍偏小。农村经济进展缓慢,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基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低,企业经营整体上仍未摆脱低迷状态,第三产业规模小,县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经济进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仍存在。2、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滞后,信用体系不健全。实体部门中的企业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时机会主义倾向严重。表现在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借款人还款意愿不强或根本就没有还款意愿,逃废、悬空金融债权;会计审计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法律规范化不够,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较差;借款人对银行的贷后监督检查持抵触情绪,任意改变贷款用途,使银行难以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大贷款风险损失。3、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有时甚至起负面作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借款人仅凭领导批示或部门意见到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形仍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仍未彻底根除。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4、县域金融机构自身建设落后,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金融机构自我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不足,业务进展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进展缓慢。二是资金价格定价能力不足,不能依据资金供求和风险状况形成自我定价机制。三是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进展的需要。四是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理念、服务品牌。五是农村金融改革、机构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三农经济进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