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进展论文 [摘要]我国小额信贷已有多年的进展历史了,而小额信贷无疑对农民脱贫致富起着重要作用。在其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这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改革。本文分析了农村小额信贷现存的问题,并给出了有关改善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进展农村金融 随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央行大力鼓舞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在农村金融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4 年中央 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究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由此可见,小额信贷在我国具有宽阔的进展空间和进展基础。 小额信贷(micro-finance),小额农户贷款的简称。起源于 1970 年代的孟加拉国,其创立者是孟加拉吉港大学经济系教授穆哈默德·尤那斯博士,针对消除孟加拉农村绝对贫困的办法的不完善而提出的一种信贷资金支持模式,简称 GB(GrameenBank)模式。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进展中国家借鉴传统民间借贷的一些特点和现代管理经验,根据社会条件及贫困人口的经济和文化特征,在不断摸索和试验的基础上,制造性构建出的适合贫困人口特点的信贷制度和模式。经过 20 多年的实践,特别是近 10 年的进展,小额信贷已覆盖几乎整个进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包括:1984 年产生的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I-Unit)模式,成立于 1992 年的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模式,以及于 1984 年在拉丁美洲成立的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村庄银行(FINCA-VB)模式等。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特别是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既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金融产品创新。我国的小额贷款项目借鉴了“GB 模式”,1994 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率先在河北省易县开始进行小额贷款试验。鉴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扶贫资金来源,不同的资金运作载体,我国的小额贷款实践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独有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目前我国经营性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以农村信用社为主,所暴露的问题也和农村信用社的体制和经营管理水平有较强的相关性。 一、小额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