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的 12 堂课之 1 我是诗人,我念经济 那一间间马蹄型的教室, 将会怎样改变我的人生?我是「诗人」,将要在 MBA 课程中,寻找新的诗意。 丹佛改变了我的人生。 甚至在我还没入学之前,它就教了我很多。第一件是:你想要一样东西,你就一定要得到;你一定要得到,就要拚命去争取。 在我收到入学通知的两天后,我在下午 4 点(史丹佛的晚上 12 点)接到一通电话。对方是入学审核的老师。她首先恭喜我入学,接着大力把史丹佛推销了一番,最后说:「我们知道你有其它的选择,但我们要你知道,我们要定了你,你一定得来!」她甚至留下家里的电话,要我有什么问题随时打给她。 史丹佛是当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杂志票选的全美第一名商学院,照理说是学生来求它。但经过严格审核,一旦决定录用一名学生后,它就一定要得到那名学生,不能被其它学校抢走。从小在温文儒雅、欲迎还拒的东方文化下长大的我,第一次感受到竞争和营销。 假如连史丹佛这样强势的产品都这样积极推销自己,我们一般人还在矜持什么? 入学前学到的第二件事是:尊重别人。一般学校中,学生是被学校管的。史丹佛却把学生当成客户,相当尊重他们在生活上的每一个细节。 决定去史丹佛后,就陆续接到很多表格,也包括宿舍申请书。学校安排室友,除了夫妻之外,当然是男女分开。但是我注意到申请书上还特别问每一个人:「你希不希望,以及介不介意,和同性恋者住在一起?」 这是 1992 年。同性恋在台湾还是禁忌,在美国也不是开放的话题。很多名校的说明书,从没提到这一点,但史丹佛已经认知了这种生活方式,并且白纸黑字地印出来。你赞成这种生活方式也好,反对也好,重要的是,学校给你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你虽然只是菜鸟新生,学校尊重你,给你选择。 史丹佛是学季制,十月初开学。新生训练时,终于见到了同学。我们那届 358 名同学,立即可以看出相同和不同点。相同点是积极热情的个性。不管是哪个国家什么背景,每个人都活泼、外向、喜爱社交、注重玩乐、笑声比较亮、打嗝比较响,连吃起薯条来感觉都比较香。 十月的加州下午,一桶啤酒,教室外就像婚宴般嘈杂,大家才刚认识,已经像多年的老朋友。这种社交精神,是商业的本质,要做商人,就不能孤芳自赏。 同学的不同点在于背景。银行和管理顾问当然占大部分。但也有医生、建筑师、空军工程师、红十字会的义工。这些没有商业经验的,被叫做「诗人」。 企管教育的方法,是在课堂上分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