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线点灸教育研讨 本文 壮医药线点灸是龙玉乾医师祖传的一门医疗技法,一直保持着亲缘单线传承了百余年。当初黄瑾明、黄鼎坚、黄汉儒三位教授提出要把他的祖传技法拿出来一起讨论整理提高,让更多的人学习的时候,龙玉乾医师也曾犹豫过,但是最终决定把祖传技法毫无保留、毫无条件地贡献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用他的话来说是“药线灸治我奉献,振兴中华理当先,天下人民如手足,民族团结花更鲜”[2]。假如没有龙玉乾医师的这一举动,这项技法就不可能走上大学讲堂,就不可能每年有千千万万的病患受益于此疗法。龙玉乾医师这样的胸怀和气魄无论在上世纪 80 年代还是在当今,都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中医院校的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是祖传行医,有自己的一些秘方,需要学生学医以承袭。笔者从事多年的民族医药调研工作,了解到很多有用、效好的方法因为找不到传承人,或是没有很好地传承而消逝殆尽,多年的医学探究经验被浪费,让人扼腕叹息。所以,每次在讲授龙玉乾医师献出祖传医技的时候,笔者都让学生们换一种角度考虑,假如他是龙玉乾医师,他会怎么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感恩、奉献的人文精神。虽然现代社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像龙玉乾医师一样毫无保留的把秘方拿出来的人很少,但是希望通过授课影响,让学生们在遇到祖传秘方秘法的时候,尽量地传承保存下来,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中华医药存留更多的珍宝。培育医学生感恩奉献的精神是必需和必要的。 引入现代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科研兴趣 壮医药线点灸是从壮族民间挖掘整理出来的一门疗法,一门技法的挖掘整理过程也是科学讨论的过程,涉及到科研设计、统计学、动物模型的制作、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讨论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壮医药线点灸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为学生开启医学科研的一角,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积极性,为其以后的科研生涯开个头。例如介绍上世纪80 年代初,讨论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的影响时,如何使用“劳倦致脾虚”、“苦寒泄下致脾虚”等方式制作脾虚大鼠模型,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脾主运化”的影响,观察什么项目,如何分析讨论结果、如何运用讨论结果论证议题等内容以增加课堂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认识。 强调施治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医疗是一个服务性行业,细节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壮医药线点灸,是用苎麻线点燃在线端形成圆珠状炭火后,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一定穴体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