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问题也随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关注的目光已从单纯的就业率扩展到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进展。而了解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如何,怎样提高职业决策能力”等问题则是有的放矢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关键。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范围和对职业的态度,它能影响人们在职业选择行为的主动性,影响人们达到职业目标时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反应模式。讨论还发现,具有高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个体,拥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更多的职业探究行为,在求职中更加积极主动,较少职业犹豫性。2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概念2.1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 Bandura 于 1977年提出,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个体在执行某一任务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信念、推断或自我感受。2.2 职业决策 乔普森(Jep son, D. )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是个人以有意识的态度、行动、思考来选择学校或职业以符合社会期望的一种反应,通过这个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认真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有效的合适的职业决策,这个过程中又与个人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并且个人的决策会受到父母、朋友以及职业咨询人员的影响。【14】2.3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Taylor 和 Betz, 这一概念是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具体在职业决策阶段的运用。Taylor 和 Betz 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结构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他们认为个体在知觉成功执行任务能力即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可以用来解释为有的人在职业决策时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困难,了解不同个体在职业决策时对自我效能的期待, 即个体需要成功作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 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理解和解决职业决策的困难。他们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讨论和作出的定义也是目前该领域讨论者广泛接受的,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1】3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3.1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结构2001 年,厦门大学的彭永新老师和华中师范大学龙立荣老师参照 Betz 和Taylor 编制的“职业生涯决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