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 ODS 调查工作培训讲义安庆市环境保护局二 OO 九年元月第一章 基本概念一、大气层的基本结构大气层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它不仅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而且参加地球表面的各种过程,如水循环、化学和物理风化、陆地上和海洋中的光合作用及腐败作用等,各种波动、流动和海洋化学也都与大气活动有关。按气温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一)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 16-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 l0-12km,两极附近为 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二)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约 50km 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特点:一是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二是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三是在高约15-35km 范围内,有厚约 20km 的—层臭氧层。(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 80km 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四)热层 从 80km 到约 500km 称为热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间或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 (五)逃逸层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二、臭氧层和消耗臭氧层物质基本知识臭氧层是在大气平流层距地面 15-35km 范围内富含臭氧的大气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臭氧不稳定性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 300 μm 以 下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损害。只有长波紫外线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损害要轻微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宇宙服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上世纪 70 年代讨论发现,人类大量生产和使用的全氯氟烃、全溴氟烃等化学物质,释放到大气中的氯氟化碳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