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水利调整进展论文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水利建设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污染问题。”并强调指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工程质量,拓宽投资渠道,注重投资效益,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议》明确了水利建设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全局,对今后五至十年的水利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仔细加以贯彻落实。 调整思路 我市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的武陵山区腹地,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在1400 毫米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8000 多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量的 3 倍多。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每年都有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每遇灾害,均造成程度不同的经济损失。同时,我市又是一个以旅游立市、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山区。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旅游业的蓬勃进展,水利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水利制约经济社会进展的“瓶颈”现象越来越清楚地凸现出来。尤其是现有水利设施运行及其管理单位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不能及时实行应对措施,仍然沿袭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大多数工程和管理单位举步维艰,严重地阻碍了水利改革的进程和水利建设的进展。因此,及时调整治水思路,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水利进展新格局已迫在眉睫。 首先,要从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展中的重要作用上,充分认识加强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实现治水思路的根本性转变。在治水过程中,牢固树立市场、资源、法制和社会效益等四个观念,从而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进展水利转变。 其次是要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水利事业进行准确定位,充分认识并准确把握好水利在经济社会进展中的公益性特点,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水利建设必须要全社会共同参加。 再次是水利建设一定要适应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根据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旅游业快速进展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的实际情况,水利建设的重点要由单一的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向城乡供水、防洪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和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