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储备讨论论文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24 年底,中国大陆外汇储备余额再创新高,达 8189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4.3%。假如将中央政府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注资 60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计算进来,我国外汇储备便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及其快速增长的背后,究竟有何玄机、如何评价?本文试图展开分析。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历程 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收付的基础。它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贸易顺差;二是资本净流入。因此,外汇储备的多少,不仅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交易活力与吸引力的大小,而且也反映了该国对外借债与还债信用能力的强弱。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国外汇储备越多,一方面标志着该国对外出口竞争能力越强;另一方面则表明该国政治经济形势稳定,且外资争相进入。反之亦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外汇储备规模也随之相应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纵观改革开放 25 年来的历程,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零储备”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 20 世纪整个 80 年代,作为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头十年,它却仍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的约束之内。当然,在这一阶段,中国也正处在对外开放的“试验”阶段。当时,中国人还不太了解世界,世界也不太了解中国。因此,薄弱的“底子”再加上谨慎的“试验”,我们仍然固守着计划经济下“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法则,尚无力跨越“雷池”。 1978——1989 年的 12 年间,仅有 1982 年和 1983 年这两年存在少量贸易顺差(分别为 30.3 亿美元和 8.4 亿美元),其他 10 个年份均为贸易赤字。但无论是顺差抑或是赤字,从规模上看均很小,只有 1985 年和 1988 年这两个年份的贸易赤字突破了 100 亿美元。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各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也只有区区几百亿美元(1988 年和 1989 年例外)。 同样,在这一阶段里,我国对外开放与引进外资的力度也不算大,规模较小。20 世纪 80 年代,除 1988 年和 1989 年外(这两年均为 100 亿美元左右),我国各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均只有几十亿美元。1978——1989 年这 12 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总额仅为 580 亿美元,尚不及 1997 年(644 亿美元)一年的额度。 正是由于外贸进出口及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均不大,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外汇储备也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