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脊髓炎治疗讨论论文 摘要:章对肿瘤患者因接受放射线治疗所引起的脊髓炎从中医临床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从中医痹证角度对病因病机进行了讨论,把放射线对人体的损害称为“毒浊”,提出了“髓痹”的新观点,并对中医治疗进行了探究性的辨证论治,分为 4 个主要证型及 3 个亚型进行辨证论治。 关键词:放射性脊髓炎;辨证论治 临床放射性脊髓炎是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严重并发症。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诊治肿瘤病人因放疗而导致脊髓炎出现肢体软瘫、麻木、痛苦等症,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想从中医系统诊治该病的角度,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得到同道的指正。 1 概述 放射性脊髓炎是指肿瘤病人在放射性治疗中,由于病人对放射线特别敏感,或肿瘤与脊髓邻近,或放射剂量过度,以致脊髓受损所产生的炎性反应,是肿瘤放射治疗中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 1%~3%[1],一般发生在放射治疗后 2~4 个月,症状常在数周至几个月自发性消退。临床上放射性脊髓炎常分为短暂性、急性和慢性三大类:(1)短暂性放射性脊髓炎症见: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刺痛、触痛,烧灼感及颈肩部痛苦等,以及典型的低头曲颈触电样体征(lhermitte’s 征),即低头时,出现从颈部沿着背部脊椎向下肢或四肢放射性的触电感,头复位时,症状消逝;此型亦可作为慢性进行性放射性脊髓病的第一个征象出现;(2)急性放射性脊髓炎较为少见,其起病急,常在几小时至几天内进展为截瘫,或四肢瘫痪,多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征,双下肢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伴损害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减退;(3)慢性进行性放射性脊髓炎又称为迟发横断性放射性脊髓炎,多为脊髓放射损伤的远期反应,常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以后逐渐进展出现运动障碍,脊髓半侧或完全性横断性损害,症见双下肢无力、麻木、肌肉萎缩。 该病的发生与接收放射量的方式与多少,机体免疫状态及病程长短等多因素有关。早期主要为脊髓充血、水肿、脱髓鞘以及神经细胞变性等改变,晚期主要为脊髓的坏死、液化、囊变,胶质细胞增生以及继发性萎缩等改变。诊断上除具有相关放射性治疗病史、症状、体征,目前核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放射性脊髓炎最为可靠的方法,其影像表现为 T1、T2 的信号延长。治疗上主要以脱水,促进神经细胞恢复,改善微循环及血管活化剂,高压氧治疗,以及激素解除脊髓的水肿及抗炎作用,配合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 2 中医对放射性脊髓炎的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