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晏园旅游资源单体调查报告简介清晏园旅游资源单体调查报告清晏园前身是明清两代官衙的后花园。从明永乐十五年(1417 年),这儿就是明代户部分司,主管“天下粮仓”。清代河督靳辅从康熙十六年在此驻节,并“凿池植树,以为行馆”。在任期间,靳辅一直没有间断对清晏园的扩建和完善。后来此园又经过历任河督的精心修建,成了府衙后花园 。由于介乎南北之间的这种特别地理位置,使清晏园的建筑风格上既具备北方园林之雄伟,又兼有南方园林之秀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在当时已很有名气。加之,河道总督地位显赫,交游甚广,过往的大小官员与文人墨客或弃船或下马都能小住几日。因此,这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物古迹和大量的名人诗画。咸丰五年,黄徙,河患突然减少。咸丰十年,清政府虽裁去河督,但又将设在楚州的漕运总督府迁居于清晏园,使清晏园仍居显赫地位。嘉庆五年(1800 年),为祈求河道宁静,更名“澹园”,改为“清晏园”。“清”者,清水、清河之意,“晏”者,安也,有平静 、恬静之意,充分表达了广阔人民渴求降服水灾的心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漕运总督又要“移节沆中”,“于其将去而来去也”,故又名 “留园”,用以留于后之览者。民国十七年(1928 年),花园从官衙中分离出来,筹建名为“城南公园”。后为纪念“四八”烈士,又更名为“叶挺公园”。1983 年,为恢复古园旧貌,当地政府对公园进行了维修改造,形成山水小院、荷芳书院、深秋(含蔷薇园)、叶园秋唧(含关帝庙)、环漪别墅、梅岭春晓六个景区。直到 1989 年才又恢复“清晏园”之古名。原大学校长匡亚明同志在游园后曾题写了“不似江南园,胜似江南秀”的赞美之辞。也正是由于这儿景色优美,环境宜人,乾隆皇帝曾六次入园,其中一次见四盆松,顾而笑之曰:“也算清、奇、古、怪。”一个小小的园林能得到乾隆皇帝的重视,实非易事,更可说明清晏园有其独特之处。历史沿革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 300 多年,是市唯一保护完好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漕运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官宦园林。据《清河县志》记载,清晏园,曾名为淮园、瞻园、留园、城南公园。城南公园名称时间最长,自1991 年 10 月 1 日起,才又恢复为“清晏园”古名。园亭、台、楼、阁、假山错落有致,曲径、长廊、流水循环往复,四季花繁木盛,秀丽典雅。历史与观赏价值其中的荷芳书院最值一提。荷芳书院原是清代河督靳辅所建的清晏园的一部分,清晏园始建于康熙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