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诗歌赏析教学 新课改中《唐诗宋词》模块的教学就是要学生得以徜徉诗海,让他们对美有一双”自己的”像水银一样发亮的眼睛,这就给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这样说,诗歌教学在进行,探究就永不停止。第一轮《唐诗宋词》模块的教学基本结束,利用这个机会,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意氛围 老师需要抓住一切可能营造“多彩”的诗歌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诗意氛围。唐诗宋词之美不言而喻,李白飘逸绚丽、杜甫沉郁顿挫、苏轼豪放雄壮、李清照婉约含蓄。学生在模块学习伊始,基本能保证热情高涨。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会慢慢产生审美疲劳。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反”感多于“美”感,这个结果显然与我们新课程设置的初衷相背离。所以,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进入诗歌的殿堂。首先,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 老师可利用音乐,朗诵、视频、画作以及自己诗化的语言等多种方式营造诗意的空间,让学生被诗歌所引领的艺术天地、被老师的诗才所折服;让学生上讲台诵读、讲解自己课外学得的诗歌,形成良好的学诗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著名诗句来概括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阅读写作中能很好运用诗句的大力表扬,鼓舞学以致用。其次,在课外,班级的或年级性的诗歌朗诵、背诵大赛,让学生能得到极大的赏识,激励学诗;鼓舞诗歌创作,可利用校园刊物将学生自创的诗歌、鉴赏诗歌的文章进行刊载;向学生推举名家诗作鉴赏,拓宽学生视野。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知”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诗词教学事半功倍;充满诗意的环境则更利于激励学生学诗,我们要努力制造一切可能给学生营造最好的诗歌教学环境。 二、探究教学方法,让诗歌教学充满流动美 诗歌的教学,要使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形象,领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就势必要注重优化教学结构的设计,渗透美学教育,从而优化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成为有始有终的充满流动美的生命流程。 (一)读!读!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富有鲜亮的节奏,讲究押韵与平仄,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且通过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很容易把人带入一个诗化的美好境界,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使其带着探究的心情去读。读诗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