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对工业园区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是监督和引导工业园区走可持续进展道路的重要手段。审计指标体系是工业园区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文章将工业园区当前的进展模式与园区环境管理的绩效状况相结合,基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链)、宏观(园区整体)三个层面构建工业园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从表象及本质、微观及宏观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园区环境管理的绩效状况,从而合理划分环境责任,针对性解决环境问题,使环境问题由园区层面追查至具体的产品环节、环境问题的解决,也由企业反映到园区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最终实现工业园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进展。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环境责任;工业园区 一、引言 我国 1979 年成立蛇口工业园区,在政府主导下,工业园区进展已近 40 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国家级开发区 478 个,省级开发区 1170 个,全国各类工业园区 22000 多个。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进展的主要形式和力量。工业园区在制造经济利益、带动地区社会进展的同时,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以及常规污染物、温室气体的排放,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点,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绿色进展的重点区域。为此,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打造低碳工业园区等,旨在保证工业园区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与环境绩效审计的初衷不谋而合。对工业园区进行环境绩效审计,可以有效评价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绩效状况,对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未来进展提出建议,监督和引导工业园区走可持续进展道路。要实现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绩效审计,最迫切的就是建立一套针对工业园区进展建设的系统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环境的恶化催生了环境审计,而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进展。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率先提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即环境资源利用状况的“3E”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是吴立群和王恩山[1]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比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同时,国内外学者基于各种角度构建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ISO14031 标准从环境状态、管理绩效、作业绩效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