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探讨 摘要: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整体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旧存在缺乏足够认识,项目人员随意,组织架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旦风险发生,将会给项目进度、成本、效果等带来很大影响,甚至导致失败。因此,如何依据识别的潜在风险选择合适的外包模式,已成为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本文对电子政务常见风险进行识别,提出标准化的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三方治理结构模型,通过多层次分解,法律规范每一层级中相应角色所需承担的职责,以期通过明确法律规范化的项目组织架构来控制相关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的影响程度。 一、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电子政务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软件开发项目,更是一项影响甚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同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民生保障都息息相关。开展风险管理,使成功率得到提升,能够进一步推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和民众满意度。本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依旧需要科学的改进。由于收入原因,政府部门较难拥有一支自己的专业开发团队来进行系统开发和运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信息技术的投入成本并专注于核心业务,所以目前绝大部分政府部门实行了外包的形式将系统建设外包。另外,深化讨论风险及后果,通过理顺组织架构的方式避开部分风险发生,对于指导本市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子政务项目风险识别 与一般 IT 外包项目类似,电子政务系统的外包项目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外包项目、客户方及供应商三个方面。另外,项目中也存在一些自身独特的风险,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相比较企业所具有的自身独特性。以下为电子政务项目可能的风险因素,风险后果及作用机制。 1.政府自身 IT 能力不足 目前,由于政府部门薪水的限制,难以聘请到高水准专业的IT 人员,自身也并不具备系统架构、开发、运维管理的能力,只能外包,但又因为能力,无法有效监督建设过程,也难以准确评估绩效。正因为如此,借助外脑,与供应商形成良好组织架构,充分调动发挥供应商的能级至关重要。 2.资产专用性 政府部门对 IT 外包部门相对依赖。电子政务系统大部分是针对政府对社会、经济、金融、房屋等管理用途,这些管理都是长期性的,政策一直在更新的,所以项目一般建设周期跨度较长,需要反复修改,应用范围狭窄。如此造成供应商的深度介入,难以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