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影感官机制管理论文

电影感官机制管理论文_第1页
1/39
电影感官机制管理论文_第2页
2/39
电影感官机制管理论文_第3页
3/39
电影感官机制管理论文 提要:本文评述近年在西方迅速进展的有关早期电影的理论,指出汉森的“白话现代主义”体系虽然挑战封闭式的经典电影理论(如心理分析-符号学、形式主义-认知学),成功地将电影文化与都市现代性在公共空间领域里紧密结合起来,但她描述“独特的”上海默片缺乏历史、文化的具体性,而其以动感为基础的“集体感官机制”学说也有待与意识形态批判做进一步的对话,以推动电影的新文化史的讨论。 关键词:电影理论早期电影白话现代主义集体感官机制新文化史 在早期中国电影这个较新的讨论领域里,至今最引入注目的海外理论探究,来自张真的《“银幕艳史”:电影文化,城市现代性与中国的白话经验》(美国芝加哥大学 1998 年博士论文)和张真的导师米连姆•汉森 2000 年在美国《电影季刊》上发表的文章《堕落女性,冉升的明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1)张真的博士论文于 1999 年获得美国电影讨论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实为在美国讨论非西方电影的博士论文中的上乘之作。经过几年的修改,张真将于 2024 年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书,新题为《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重点与汉森的文章更为接近。(2)虽然从师汉森与汤姆•甘宁,张真在自己的讨论中进展了汉森的白话现代主义和甘宁的早期电影理论,并参考近年国内外陆续发表的讨论早期中国电影的书籍。(3)当然,“早期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史中的概念与西方电影史的分期不同,可从 1905 年中国电影的诞生算到中国有声片进展多年后的 1937 年,因此,1937 年成为汉森和张真讨论中的下限年。(4)汉森文章的中文翻译现已刊登在《当代电影》2024 年第 1 期。这样,在“中国电影百年”这一大的学术语境中讨论白话现代主义和早期中国电影之间的关系,现在时机已到。 汉森将自己的理论区分于注重封闭式叙事的“经典好莱坞电影”的两大电影理论主流:其一,心理分析-符号学理论(以及与此产生的意识形态的机构理论);其二,近十多年来进展的形式主义-认知学理论。这样,我们可以把汉森的理论归为西方电影理论进展的第三条途径,而这一进展的背景是西方文科领域近来“文化转向”后对文化史的偏好。用张真的话说,汉森的理论“将有关现代性的哲学争论的焦点从心智移到身体,从预言移到现实,从上层建筑移到下层建筑,从崇高移到低俗,从个人移到集体”。张真跟随这一学术方向的转变,在自己的讨论中力求“通过上海国际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电影感官机制管理论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