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影柏林墙研究管理论文

电影柏林墙研究管理论文_第1页
1/24
电影柏林墙研究管理论文_第2页
2/24
电影柏林墙研究管理论文_第3页
3/24
电影柏林墙讨论管理论文 柏林墙建造于 1961 年,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90 年被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拆除,作为东欧剧变中的一个象征事件,也被给予了鲜亮的意识形态内涵,新世纪以来,不少德国电影都涉及到了这一事件,主要表现对东德以及社会主义传统的理解,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民族主义的因素,同时也包含了对新的世界秩序与文明观的理解,呈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状态,因此值得做出分析。 这些影片中,值得注意的有《柏林生活》(2000)[1]、《逃出柏林》(2001)、《一墙之隔》(2024)[2]、《再见,列宁》(2024)、《窃听风暴》(2024)等,这几部影片都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获得了一些大奖,德国电影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但假如我们将这些影片中的价值视作德国的主流观念,可以发现支撑其核心的仍然是关于自由民主的价值观,而缺乏对这一价值观被意识形态化的反思,由此德国与德国电影在整个世界体系中,仍然处于美国与好莱坞的笼罩性影响之下,而不能发出更为独立的思考与声音,这是与德国区域性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也是与丰富悠久的德国文化不相称的。 1、《逃出柏林》:空洞的自由 《逃出柏林》的故事发生在 1961 年柏林墙初建之时,主人公哈里伙同三名友人,花了九个月时间在围墙下面挖掘了一条 145米长的隧道,贯穿东西柏林,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的亲人能够获得自由,他们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资助下,终于完成这一壮举,让 29 名东德人能够跟家人在西柏林团聚,也让全球数千万观众目睹隧道的挖掘工作及逃亡过程。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前半部分较为缓慢,后面则逐渐紧张起来,推向高潮,整个故事细致但不冗长,多条线索相互交织但不紊乱,将真实性与戏剧性结合起来,具有一种动人的艺术力量,让人生发出对自由的向往,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这部影片把东德人逃往西德,视为对自由民主的一种追求,但逃到西德的人,在影片中并没有表现出来有多么“自由”,他们所可以做的事,似乎就只是“挖洞”,影片很少展示他们另外的生活,故事的焦点由“自由”转换成了一种感情与责任,一种挽救的热望,一种能否逃出的悬念。在这里,“自由”的命题被回避了,但同时也被绝对化了。仿佛西德天然地代表着“自由”,东德则代表着“不自由”。此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影片的主人公逃离了一种体制,进入另一种体制,但影片对前一种体制的表现是具体的,因而也是丑恶的、专制的,而对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电影柏林墙研究管理论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