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设计课程教学讨论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养教育的主旋律,很多高校都开设并进展了一些“创新设计”课程。本文针对这些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受众面窄、教学内容体系性不强、考核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围绕培育目标,对“创新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加以合理规划与设定,构建出“课题导向,教学用协同”的教学模式与综合评价方法。 关键词:创新设计;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各界讨论较热的高频词汇之一,全面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号角也早已吹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时值国家这一重要战略转型新时期,赶上了深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进展机遇,但同时面临着高质量就业创业的严峻挑战。对高校教育的对象——正处于成长、成才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时代为其提供了一个大展才华的舞台和宽阔的进展空间。因此,高校要努力推动“双创教育”,不断明确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的培育模式与机制,健全创新课程体系,为将每一个大学生都培育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软硬件”基础。 一、高校“创新设计”课程现状 讲授特定课程与组织相关竞赛是目前国内外高校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形式。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很早就开始对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讨论和推广,且这些发达国家的部分高校早已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新设计相关课程体系及培育模式。美国的 GeorgeMasonUniversity 构建了一套融合设计认知、设计计算、设计实践为一体的集成化创新方法讨论与教学体系,并开发出一款 CAI 软件,辅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思考与实践。英国的 UniversityofBath 结合自身在认知科学上的讨论优势,在为本校学生提供创新方法课程的同时,开设了大量的认知实验、设计仿真等创新设计实践活动。俄罗斯的阿穆尔国立共青城工业大学则将 TRIZ 理论作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专家指导和软硬件支持,鼓舞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利用所学方法进行创新实践,成立相应的 TRIZ 协会,以更好地进行思想和成果的沟通与市场化转换。日本的 DoshishaUniversity 将创新教育看得如生命线一样重,向全校师生普及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鼓舞跨专业、跨领域间的创新沟通和合作。国内有关“创新设计”课程的推广普及工作起步较晚,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激励下,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