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和新媒体的飞速崛起,我国真正迎来了融媒体时代。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 亿,手机网民达 6.2 亿。在未来 5 年内,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互联网业和传媒业进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高校危机事件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社会风险也在加大。如何在融媒体环境下,利用媒介平台,更好地化解危机、维护和宣传自身的良好形象,已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必要课题。 建立健全高校危机的预警机制 媒体舆论具有社会预警功能。有学者指出,“媒体舆论的社会预警功能是指媒体舆论根据已有的经验认识对即将发生的社会变动的预先警示功能,并用它指导人们对社会变动做出科学、理性的推断和应对”。危机预警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及时发现危机,发出警报,把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害尽可能降到最低。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是做出危机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影响到危机管理的效果。1.制定针对校园危机的法律法规。美国是全球校园危机频发的国家之一,也因此成为最早展开高校危机管理讨论的国家。针对频繁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美国早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危机反应系统,并制定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详细的法律法规,如《校园犯罪意识和校园安全法》《危机计划的有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午餐法》《校车法》《经费法》《授权法》等,这些预防校园危机的法规几乎涵盖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国高校借鉴。虽然我国及地方乃至有的高校已经制定了应对高校危机的法律法律规范,如 2024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山西省教育厅于 2024 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安全工作的意见》;西安航空技术高等学校制定《西安航专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虽然较之过去已有很大的进步,但都相对比较宽泛,均未涉及具体行为的应对。因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详细而具体的法律法律规范,是高校应对危机、化解危机的依据,也是公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保障。2.成立危机管理小组。高校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将会涉及校内外的方方面面,这时仅靠个别相关部门是难以应对的。因此,高校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就显得特别重要。危机管理小组包括由校长或党委书记负责、校外法律界人士等构成的决策机构和由学生处、各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保卫处、学生处、宣传处、后勤处等构成的实施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常态化管理的机制,达到信息及时沟通、资源合理配置、措施实行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