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受资助困难学生感恩教育讨论 摘要: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在高校的实施已经基本健全,“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等资助体系也基本覆盖全部家庭困难的学生。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也给了他们成长和成才很大的动力。但是,部分受资助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感恩意识方面却有一定的缺乏,出现了“攀比消费”、“自我”“一味索取”、“以怨报德”等错误的价值观导向。因此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更好的成才。 关键词:高校;困难学生;感恩教育;途径 教育是立国之本,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出台了很多的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要求,高校也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了国家的资助与关怀。随着资助项目增加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他们在心理上的满足感在不断下降,感恩的意识缺失。下文是对受资助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分析。 一、高校困难学生在感恩意识方面的现状 高校学生在思想道德和人文方面不断提高,对于感恩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依旧有少部分的学生对于感恩的意识比较淡漠。一些困难学生在收到资助与帮助后认为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与回报,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意识参加公益性的志愿活动帮助他人;有一些学生在收到资助后,与同学之间攀比,购买奢饰品,昂贵的电子产品、鞋包等,甚至超前消费丝毫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也没有意识到这些给与他资助的意义。所以高校对于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高校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思想和心理上的贫困。对于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也产生极大的依赖性,思想上产生懒惰,不去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如用学习成绩,勤工助学,兼职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现状和锻炼自己,只是等着国家和学校来补助,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怨天尤人,不愿靠自己努力去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甚至有一些学生因为攀比的心理,只顾着享受物质上的欢乐,却从未思考过这些资助金的真正意义。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在心理上表现出极度自卑,不愿将自己家庭情况公开,甚至拒绝别人的同情与帮助。不愿与他人沟通,性格和自尊心极度敏感。(二)家庭环境的影响造成了不知感恩的意识。现在很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