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论文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 高校后勤改革十多年来,在软件上,引入了市场管理机制,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大锅饭思想,极大的提升了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硬件上,后勤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学生宿舍和食堂总面积是过去五十年面积的 8 倍,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的总风光貌焕然一新。同时,高校后勤进行企业化改革以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减轻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如一些大型设施、设备,以及员工工资费用的不需学校再负担,节约了大量教育经费,可以将节约的费用用于教育投资,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些年,不断进行探究试验,寻求最佳的适合本校实际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如部分地区改革力度比较大,真正实现了后勤社会化或半社会化;如部分地区高校则强调稳定,改革的力度较小。这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高校后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进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进展和扩大招生规模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高校后勤改革不可能一激而就,更不可能千篇一律。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全国高校后勤改革也出现了分化:有的实现了社会化,推向了市场,引进社会办后勤;有的成立后勤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有的实行甲、乙方契约管理,实体经营;有的撤销经营性的后勤集团,实行小机关多实体,履行后勤管理职能。还有一点值得关注:高校后勤队伍中,随着老职工的逐渐退休,学校没有补充新的编制内员工,若干年后,高校后勤将几乎全部由编制外员工支撑这种状况与改革的初期相比大有不同,这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然而,近年来高校后勤进展出现了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有的高校还走了回头路。这引起了我们对目前实行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再思考。 二、创新高校后勤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1、顺应高等教育的快速进展 上个世纪 90 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实行连续几年的扩招。1998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 9.8%。到 2024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 30%,到 2024 年,毛入学率将达到 40%。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教育规模的扩大,对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选择并创新后勤服务模式,为我国快速进展和壮大的高教事业保驾护航。 2、满足学校师生员工生活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师生员工对高校的后勤保障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园的绿化,住宿条件的提升,食品的健康安全,同时还要具备各种特色服务、人性化服务。有需求才会有进展的动力,高校后勤必须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