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 1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现状 当前,国内外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育模式都是在提出培育人才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的实践教学、优秀的老师队伍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的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大同小异的培育体系,并提出以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两条实施路径,构建了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2 现有的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育模式的不足 2.1 人才培育目标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人才培育目标定位不清,并且脱离“互联网+”的时代特色。很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育目标都提到培育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但对于这些能力的培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培育方案中并没有有效的得以规划。“互联网+”时代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更多的是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培育不是在正常的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授课形式进行培育的,更多的是需要在项目执行中,利用项目本身作为载体,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对目标的设立调整及团队冲突的沟通解决来加以训练培育,这是很难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完成的。而创新能力的培育则是在具有广博的知识领域基础上,通过水平思维的运用,将不同领域的元素进行融合从而形成的创新制造能力,这往往要求学生具有学习自主性、知识理论的跨界连接性和思维的创新性,而这些也很难通过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完成的。执行能力的培育是需要在具体事务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对具体决策的操作与执行来加以训练的,这个在现有的培育体系中是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加以训练的。 2.2 培育能力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多数院校的培育目标中都提到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技能,掌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技能,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经济、管理、财务以及营销类知识。而这些实际上都是把培育目标定位在通用性上,缺少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表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学校在培育方案中开设了大量的通修课、通选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所占的比重占到学分的 50%左右,即使在选修课的设置上也偏少,并且没有集成规划,学生选课随意且多数没有引导,甚至老师强行选课,结果导致学生在接受整个培育体系教育结束后,很难深化到具体的知识实践领域。并且,学生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也很狭隘,多数学生理解为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