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一、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修养和道德准则。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高校开展感恩教育,首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处在一种网络信息高速进展的环境中,学生与家长、老师或是同学之间普遍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开展感恩教育,正是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来促成学生养成感恩的意识,培育学生增强爱心,服务社会的自觉性,进而使学生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也让大学生更加自觉的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承担责任,并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不断求学的精神。其次,感恩教育契合了新时期以人为本的进展观对教育的要求。注重人文修养,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感恩教育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是祖先留下来的精华,对人类的进展是极为有利的因子。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增进知识,也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平衡,积极面对生活。无论如何,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知恩感恩,都是其贯穿一生的宝贵财宝。 二、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边缘化,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高校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主要是把重心放在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育上,从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课程设置里基本都没有直接涉及到感恩教育的内容,大多都是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口头性的引导内容,教育缺乏现实性,不能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 (二)感恩教育理念模糊,方向不明确 理念关乎着方向。教育教学的关键不应当是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应当朝着更长远的目标去努力。然而,由于教学引导的偏差,不仅仅是老师,学生眼中的感恩教育同样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提到感恩教育时,学生就想着如何在眼下为父母做些具体的事情,以彰显自己的孝心,提升自我的道德认知。老师更多的是强调“知恩图报”,要求学生遵规守纪,不辜负国家和家庭对自己的培育。然而,受传统伦理道德要求的影响,模糊理念上的感恩教育已经不符合中国培育全面人才战略计划的要求。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