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体系革新 以高校教育为主要载体的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专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育专业性的特定人才。建国 60 周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进行了数次改革,然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进展的”瓶颈”。(《高等教育学》)结合我国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滞后性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高校招生培育体制的”滞后性”,二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三是学科设置的滞后性。 这些”滞后性”因素导致高校学生培育、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对应部门无法顺畅地执行相应功能,更不能很好地实现最优化协同。 近年来,以复旦大学为前瞻的上海市部分高校大力试行大类招生制度,2024 年起上海大学也将实行重大改革:高考后按大类招生,学生进校时无”专业身份”,入读一年后才确定专业志愿,学校则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统一调控,这一引入”市场机制”的招生培育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招生培育体制的”滞后性”,吹响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号角,高校教育逐步实现向”嵌入式”教育的过渡。 “嵌入式”这一新的现代名词源于一种执行独立功能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其核心是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因为有限的存储空间及市场需求产生的软硬件协同的 codesign 设计方法,随着 IT 技术的进展和完善,所有带数字接口的设备都涉入其中,包括电子芯片、器件、存储器中的软件等,软件代码紧凑化。(《嵌入式应用与开发》吴延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4)高校教育时间上的有限性与空间上的局域性要求高校教育在坚持毕业生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进展需要服务的就业体制基本策略下,强调”软硬件协同”进行改革,进入”嵌入式”教育的时代,这一教育时代的特点就是以经济建设社会需求为导向,平衡高校硬件管理体制与软件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使其既相对执行独立功能又达到相互协同,从而实现高校教育系统的最优化。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学校”经济杠杆”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进行”嵌入式”教育,大类招生既体现了专业的市场化,又满足了学生的专业需求,实现招生体制的最优化。学生不受专业局限的视野,第一年全部接受通识教育,充分了解各专业特点,寻找适合自己进展的方向;学校则根据专业水平、师资力量等测算出各院系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招生人数极限,当申请某专业的学生人数高于这一极限时,进行择优录用。当申请某专业的学生人数低于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