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新模式初探 一、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传统的教育管理给人一种强硬、冷漠的感觉,固态的教育管理模式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以近似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对待,这显然有失偏颇。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能与当今教育界现状相适应,继续用陈旧的教育管理方式培育当代大学生,不仅不能培育出全面进展的人才,还会影响高校教育管理的转型升级。 (一)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是我国七八十年代的一句口号,彰显唯成绩论的时代特色。而现如今仍有部分高校秉持着学习成绩至上的信念,只注重成绩,未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造成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缺失,复旦大学投毒案因发生于大学生群体受到广泛关注。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是不正确的,这种想法剥夺了学生挖掘自身特长,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使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关注,心理上存在落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进展[1]。 (二)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根本不能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满足人民对高质量、多样性、多层次教育的迫切需求[2]。目前,高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任课老师。而根据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配置比例,每名辅导员需要管理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学生,依靠任课老师来管理学生则更难实现。高校资源配置明显不足,每名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与引导,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三)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滞后 较于进展成熟的领域,高校教育行业起步晚、进展速度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高校现有教学科研名师名家年龄较大,对于信息科技接受程度低,操作相对困难;第二,部分高校将财政资金更多的用于采购专业性的教学科研设备,对网络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力度小,日常运行升级投入则更少,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够成熟,还不能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资源需求。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断进展,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只有适应时代进展,才能助力高校教育管理,才能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才能为社会培育出全面进展的综合型人才。 (一)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目前,高校致力于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高校利用互联网建立教育管理平台时,必须严格把关,有效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