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讨论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将成为图书馆创新进展、转型进展和可持续进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仔细分析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和进展,以及智慧图书馆的特征,结合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特点,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在观念、技能等方面作出切实的转变。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能化;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进展新的历史方位”[1]。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如何紧跟时代进展的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高校图书馆人急需仔细思考的问题。21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展进步,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无线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进展,以及此类技术在图书馆的不断运用,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为宗旨,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基础,高效便利地为读者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进展的方向和模式。 二、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及进展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的图书馆学学者提出,随后再引进到国内,且普遍为我国图书馆界所接受。“智慧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在 2024 年。由芬兰奥卢大学的图书馆学学者MarkusAittola 在《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他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所需的图书和相关资料[2]。之后,国内外图书馆学学者结合图书馆的进展实践,不断完善智慧图书馆的构想,提出各自的理论。BilandzicM 对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从图书馆用户的角度进行了阐述[3]。Johnson 和AdamsBecker 提出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环境下,实现智慧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个性化、差异化、智能化的设想[4]。国内对智慧图书馆的讨论是从 2024 年开始的,代表性的有关智慧图书馆的观点,主要有华侨大学图书馆严栋提出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是全方位开放式的图书馆、综合的学术资源信息服务中心、配套齐全的活动中心、高效便捷和节能的智慧中心[5]。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