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土化教育讨论 一、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现状 随着人们对民间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构建传承中重要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作为本土文化载体的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如何使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得以延续并永葆活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作为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延续的最佳途径,自然成为这一话题的核心。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基本采纳民间师徒或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承受到很多限制,无法得到大范围的传播拓展;另外,随着工业社会的进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正规的学校教育得到良好的进展,近代以来,我国正规艺术教育是以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为主导,对自身艺术资源的漠视使得我国众多民间艺术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纳入正规教育体系的程度远远不够。从社会实践角度看,近年来,我国很多区域的学前、小学阶段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将民间艺术作为特色课程纳入到了学生基础素养的培育范畴,但由于小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所占的重量和影响力较小,对学生更多的是知识拓展而非兴趣培育和深化训练,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持续性系统教育很难实现;中学阶段在高考指挥棒引导下,艺术教育完全倾向于应试性专业教育;而高校教育在技术理性的社会需求以及西方艺术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更是对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漠然视之。因此,在我国整体的正规教育体系中,民间艺术登上正规教育的“大雅之堂”的教育开展情况依旧不容乐观。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顶层位置,是培育社会高级专业人才,实现强国梦想的重要途径场所,但专业和课程的同质化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质化导致高校所培育的人才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相适应。针对艺术教育而言,众多高校艺术类专业或课程缺乏特色,专业间缺乏差异,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就业出路雷同等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一方面是民族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危机,另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在教育事业快速进展的今日,将民间艺术纳入到正规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通过高校专家学者的归纳、整理和完善,形成科学有效的民间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推动民间艺术的普及教育、改进创新,进而培育民间艺术的高级传承和讨论人才,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成为高校特色艺术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民族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1.推动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有利于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