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组织机构设计创新与探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展,高校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只有调整财务组织架构与职能职责,才能在完成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实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财务预测和分析、绩效评价等目标,完成从“账房”到“管家”的转变,参加高校管理,提升高校决策效率、决策效果,驱动高校进展。本文通过分析现有高校组织机构设置的常见问题,探讨了高校财务组织机构设置的优化方案,并提出了改革转型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财务组织机构;转型 1 高校财务组织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2024 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24]27 号);2024 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通知》(财会[2024]10 号),指出了全面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24 年 1 月1 日,《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也要求财务从“核算”型会计转向“参加管理”型会计。不同于传统“核算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重视基于各种经济信息与财务数据的预测和决策,强调财务人员“参加管理”,对强化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服务效益有重要意义。 2 目前高校财务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业务分工过于细化。传统高校财务机构的下设科室及岗位多是根据财务业务流程进行设置的,同一事项的分步操作,可能会分不同科室或由多位人员完成。在不违反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前提下,此种设置会造成重复工作、效率低下,每一环节都需要弄清事情原委,反应流程长,工作效果也不能得到保证。财务工作不是机械化的生产作业,工作中常会运用职业推断,单纯的流水线式的作业方式并不适合财务工作,对于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的单一作业,跨科室、多人员的安排可能会增加沟通成本,制造摩擦,形成内耗。从教职工、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个事项若需要找多位财务人员办理,会增加办事流程,降低服务体验。2.2 岗位职责模糊。岗位职责界定不清楚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进展现状来看,财务机构的岗位职责或岗位说明书没有完全成为工作的指南或依据,多是某个岗位的人员根据目前所做的事情来拟定岗位说明书,没有从全校财务工作的层面上进行统筹规划,对于存在争议的、无人管理的业务事项在岗位说明书中仍没有进行明确界定,导致各岗位之间界限模糊,发生争议时无据可依。此外,不少高校对下设二级部门或附属单位有委派会计,但对委派会计在这些部门或单位中担任的角色没有做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