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讨论 摘要:在现代内部审计环境中,任何审计工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方法特别是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方法讨论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基本方法的选择,讨论高等院校如何选取适当的审计方法,充分规避内部审计中的各种风险。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方法 在现代内部审计环境及氛围中,可以说任何审计工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人们对于审计的认识还相对来说处于探究阶段,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方法特别是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基本方法讨论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在审计过程中,如何选取适当的基本审计方法,对于充分规避内部审计存在的各种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对于高等学校来讲,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管理缺陷、制度建设不够法律规范、制度执行不够彻底、领导干部工作责任划分不明确、部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过长、领导干部评价标准不法律规范等构成了内部审计的固有风险。领导干部个人专断、领导干部任职目标不明确、领导干部任职效益性评价不够、信息传递渠道不够通畅、内部管理薄弱等形成了内部审计的控制风险。审计资源严重不足、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够、审计方法选择不当、审计证据评价不准等构成了检查风险。 二、内部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Auditmethod)是指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实践过程中,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进行审计分析、做出审计结论和进行审计评价所实行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即任何能够有助于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过程中猎取审计证据、合理评价被审计事项的技术和手段都可以被视为审计工作方法。审计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而不只存于某一审计阶段或某几个环节。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开始,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实施审计过程,直至出具审计意见书、依法做出审计决定和最终建立审计档案,都要运用一些审计方法。目前高等学校普遍采纳的审计方法模式主要有以账项为基础审计、以制度为基础审计、以风险为基础审计。这三种审计方法模式都是在审计历史的进展过程和审计理论不断讨论得出的结果,已经形成较为系统、较为完善的审计方法模式。这三种审计方法模式虽然随着不断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审计目的的变化相适应,但这三种模式在目前审计过程中均各自有各自的适用情形,还都在具体审计实施过程中被采纳。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