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心理教育学进展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理论讨论薄弱: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讨论主要集中在模式分类;我国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源于自身实际、实践操作推广性弱:一些发达地区的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相对落后;构建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总结来构建模式、整合理念模糊、本土化讨论不够深化、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开展高校现状和大学生现状的调查讨论、科学法律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趋势、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力开展本土化讨论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几年的进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做出的特征鲜亮的简要表述。”[1](P.39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素养教育的总目标而建立一种心理教育合理的结构 和 程 序 , 或 总 结 实 施 心 理 教 育 的 经 验 , 制 造 新 的 心 理 教 育 模式。”[2]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论讨论薄弱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讨论主要集中在模式的分类上面。根据学科背景不同,陈旭、张大钧总结国内外采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3]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同,胡凯将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医学型和教育进展型。[4](P.19)但是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概念、作用等的讨论几乎空白。另一方面,我国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实际经验,缺乏理论支撑。特别是整合思想在我国流行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但是这种基于实践构建的模式由于缺少理论基础,在实施中必定遇到一些问题而不能很好的解决。 2.实践操作推广性弱 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大范围普遍的推广价值。它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省市。而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就存在着操作性和推广性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发达地区的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相对落后地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