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分析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成本会计需要学生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所以在接触成本会计之前,学生应先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课。成本会计这门课系统性较强,前面分项目讲述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后面是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运用,前后内容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紧跟老师的步伐,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无法掌握这门课程的学习。成本会计这门课数据处理复杂,计算量大。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代数分配法五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法等七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情况下成立,每项计算都涉及公式、众多数据,因此计算量大。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强。从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来看,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涉及到分配标准的选择;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有五种方法,制造费用的分配有四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有七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特点,都是在一定的情况下成立。从产品成本基本计算方法上看,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因此要学好成本会计,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上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密切配合,还需要学生熟悉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从而在具体运用时能正确的选择方法,而不只是从理论上知道如何去算成本。 二、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数学底子较差,难以应付复杂的计算。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是没有耐心去完成成本会计中系统的计算。成本会计的实践性强,学生都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的,缺乏对工业生产的直接认识和了解。(二)老师方面。高职院校多数老师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不熟悉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不了解企业的管理要求,因此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老师间缺乏对课程的沟通,因为教材没有统一的大纲,学生和老师都没有被考核的压力,所以课程间的沟通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三)教材方面。现在的成本会计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介绍成本会计的含义、产品成本核算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