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老师教学能力进展内涵及目标 摘要:新时代的进展对高职院校老师教学能力的进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在具备基准性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鉴别性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应以鉴别性教学能力为老师教学能力进展的目标,为制造业人才培育提供保障。 关键词:基准性教学能力;鉴别性教学能力;职业特色 高职老师的教学能力是关系到人才培育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人才供给方的学院,其整体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造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化探究特定人才需求背景和人才质量要求,以此来倒逼教学机构重新思考老师教学能力的进展内涵及其方向,不仅有利于学校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能为制造业的转型进展助力。 一高职老师教学能力进展的重要性 (一)高职老师群体的年轻化和非双师化需要提升教学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老师数量也大量增加,35 岁以下青年老师已经成为了主力军,[1]这些老师大都为高校应届毕业生,且以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生为主。他们不仅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也缺乏老师职业的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进入学校的第一项重要挑战就是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有能力承担教学工作任务的问题。因此,提高这部分老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其尽快适应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从而成为具有教学基本能力的老师,不仅对于老师个人的成长很关键,对于学校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二)产业进展需要大量教学能力强的高职院校老师。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进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育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工人,而是整个工艺流程的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管理者,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也要具有能将这些技术与制造业进行高度整合的能力,还需要他们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等。[2]这些人才素养的培育对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不仅要具备适应新时代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将其有效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学术水平和能力,这些素养和能力是高职院校老师教学能力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高职院校老师教学能力不足以支撑高职人才培育的需要。有讨论者对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老师进行了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四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地区教学能力强的高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