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训实习中渗透感恩教育 摘要: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已实行了“2+1”(即 2 年的在校学习+1 年的顶岗实习)和三年实践不断线的人才培育模式,本文探讨高职院校将感恩教育与劳动素养、职业精神深化地结合起来,以实训实习为契机深化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感恩教育;途径 《 国 务 院 关 于 加 快 进 展 现 代 职 业 教 育 的 决 定 》 国 发〔2024〕19 号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加强革命传统、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素养教育,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以培育面对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有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更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育,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实行了“ 2+1”(即 2 年的在校学习+1 年的顶岗实习)和三年实践不断线的人才培育模式。笔者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实习过程中,更多是进行技能、技术的训练,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导致了培育出来的职业人只懂技术、不懂感恩。高职院校应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培育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培育他们的职业精神。本文探讨高职院校将感恩教育与劳动素养、职业精神深化地结合起来,以实训实习为契机深化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1 感恩教育的内涵 在国外,感恩一词源自于拉丁文“gratia”,意为慈善、好心和感激。①在我国,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②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恩,惠也,从心,因声。”③这是古代关于感恩内容的最早注释。《辞海》中“感恩是在得到他人的帮助后对其产生的一种感谢和喜爱之情”;《汉语大词典》中“感恩”解释为“感怀恩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恩”的一词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④而《牛津词典》中对“感恩”的通俗解释则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目前,学术界对感恩教育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主体有意或无意地通过感染、影响、注入、启发、培育等教育方式和手段对教育客体进行知恩和报恩方面的教育,是培育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情感、感恩行为的教育。[1]有的学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