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病的案例分析一、引言 中国经济发展地区的“荷兰病”,在一些自然资源储备量较为丰富的地区,以及产业结构发展单一的地区,“荷兰病”是有很大的可能性发生的。只有积极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改革深化,才能及时的摆脱“荷兰病”。(一)荷兰病案例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 自我国开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各自的自然资源的储备的开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荷兰病”。对地区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国内有关“荷兰病”的理论研究却相对非常落后。理论需求与理论供给之间存在“超额需求”缺口。2.研究意义 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多样化的结果。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显示,与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一些资源富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不佳。自然资源都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如果仅仅因为一些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就将其罪责归咎为自然资源的话,未免有些牵强。因此有必要重新解读荷兰病,为资源正名,找到资源丰裕地区经济增长反而落后于资源匿乏地区的真正原因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可借鉴的意义。 (二)荷兰病产生的背景 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间接提升了国内非贸易品的价格,其从其他非相关产业中抽取了大量的劳动力与资本;同时,本币在资源的大量出口的情况下快速升值,对其他产业的出口造成了经济损害,加之遇到汇率的不稳定因素,将在国内市场中形成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上述的两个情况都是在短期内会产生的结果,在长期的时间过程中,其会对教育、创新等方面造成影响,对经济的增长造成阻碍作用,损害经济发展的潜力。 荷兰在上世纪 50 年代的发展中,发现了天然气的大量自然资源储备,并迅速转换成了天然气出口的大国。由于其过分的注重天然气的产业发展,忽视了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使得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创新能力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国内的其他产业失去了国际竞争力。虽然当时政府通过提高全民的收入的方式来保障社会发展能够稳定发展,但由于在开采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生产要素,直接导致了国内其他产业的萎靡,以及失去了开发新兴产业的最佳时机。过度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造成的创新动力的损失,高素质人才的流失等是不可挽回的。因为过度的发展自然资源而导致国内经济的不稳定发展,这种经济现象被经济学界称为“荷兰...